- 概要
- 历史
- 地理
春秋战国:宝应此地先属吴,后属越。
秦朝:建东阳县,属东海郡。
汉朝:此地为东阳、平安射阳三县地,先后属临淮、广陵郡。
隋初:境内统一为安宜县。唐肃宗: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(公元762年5月14日)因真如献宝,肃宗传旨: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,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,沿用至今。
南宋: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、宝应军,领宝应、盐城、山阳、淮阴等县。明朝:隶高邮州。
清:属扬州府。民国:先后属淮扬道、淮阴行政督察区。县境解放时: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。
建国初期: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、泰州专区。
1953年1月: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。
1960年初: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。1983年3月:实行市管县体制,宝应县隶属扬州市。
宝应县位于东经119°07′43″— 119°42′51″、北纬33°02′46″— 33°24′55″,地处江苏省中部,夹于江淮之间,京杭运河纵贯南北,是扬州市的“北大门”。东接建湖、盐城、兴化,南连高邮,西与金湖、洪泽隔宝应湖、白马湖相望,北和淮安毗邻。县域东西长55.7公里,南北宽47.4公里,总面积1467.48平方公里。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。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,主产稻、麦、棉花、油菜、大豆和多种蔬果,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。境内河湖密布,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.6亿立方米 。
主要有潼河、朱马河、宝射河等42条河流,总长约652公里。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、范光湖、射阳湖、 广洋湖、和平荡、獐狮荡、绿草荡、三里荡等,俗称“五湖四荡”,约257.69平方公里。
宝应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雨水丰沛,年平均降水量 966毫米。日照充足,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,年平均气温14.4℃,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。
县域东西长55.7公里,南北宽47.4公里,总面积1467.48平方公里。县辖14个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,共有92万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