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概要
- 旅游
- 历史
- 地理
- 经济
- 文化
江都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。春秋时期属吴国。秦楚之际,项羽欲在广陵(今扬州市)临江建都,始称江都。公元前223年(秦政王二十四年)秦灭楚,地属秦国的广陵县。公元前153年(西汉景帝前元四年)建江都县。此后,县域历经多次演变。1956年江都县西部地区设为邗江县,东部地区设为江都县。1994年7月,撤江都县,建江都市。2011年11月,撤江都市设为扬州市江都区。
江都区位于江苏省中部,南濒长江,西傍广陵区、邗江区,东与泰州市接壤,北与高邮市毗连。全区总人口约107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85.2万人,占总人口的79.6%。全区总面积1332.5 平方公里,其中水面积161平方公里。全区耕地面积约103.8万亩,人均耕地面积约1.2亩。江都区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,年平均气温14.9℃,降水量978.7毫米,四季分明,无霜期较长,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,是苏北的粮仓之一。截止2008年该区发展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53.5万亩,占耕地面积比重51.5%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,蚕茧、棉花、银杏、无花果、猪鬃、杞柳以及各种花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,同时,20多万亩的湖河水面盛产河鳗、甲鱼、螃蟹、罗氏沼虾和邵伯菱等特种水产品。2006年末,全区设有13个镇,分别是:仙女镇、小纪镇、武坚镇、樊川镇、真武镇、宜陵镇、丁沟镇、郭村镇、邵伯镇、丁伙镇、大桥镇、吴桥镇、浦头镇,64个居民委员会,309个村民委员会。
2003年,全区设有24个镇、1个场圃、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管理委员会,个居民委员会、561个村民委员会、5333个村民小组。全市总人口1075582人,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,人口出生率10.1‰,死亡人数8096人,死亡率7.55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2.54‰。全区非农人口218956人,占总人口20.36%。全市汉族1073977人,占总人口99.85%。主要少数民族22个,1605人,占总人口0.15%。少数民族
江都历史上是农业大区,改革开放以来,一、二、三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。农业保持稳步增产,花木、畜禽、水产等多种经营生产形成了自身特色。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体,形成了机械、电子、纺织、化工、建材、造船等行业,出现了一批重点企业和名特优新产品。建筑业是江都的传统优势产业,有10万建筑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,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建筑业最高奖“鲁班奖”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,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市场,基础设施、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,教育、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。
江都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。据初步测算,2010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8.88亿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559元。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,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,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,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,财政金融运行稳健有序,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,综合实力不断增强。连续八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(市),入选“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”,列第48位。现为扬州地区最强的县(市、区),力争苏中率先崛起,历届江都政府都把张家港作为学习和赶超对象。
江都是扬州经济的领头羊,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列扬州市第一位,与靖江启东海门并称“江北四小龙”,在未来的数年里,江都将会在苏中地区迅速崛起。四个千亿产业群也在迅速发展,沿江开发如火如荼,可以说,追赶苏南的脚步正在加快。2010年,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与上海市黄浦区共同申报的“毛笔制作技艺(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、扬州毛笔制作技艺)”,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传统技艺项目类别,序号13。
“三月三”庙会是古镇仙女庙的传统“节日”。据说,此会始于汉代。相传西汉末年,王莽造反,天下大乱,三月初三,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蔡家庄一带,为一渔夫所救。后来,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,特建金龙王庙(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)。此后每年三月三,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,渐而演变成庙会。也有人说这“三月三”与农事有关。农忙开始,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,所以,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,以求一年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
江都旅游资源十分丰厚,如仙女公园、引江水利枢纽、邵伯湖、邵伯铁牛、开元寺、真如寺、波斯龙骧祭等,均体现出一种"清水出芙蓉、天然去雕饰"的独特魅力。
江都历史有据可考的当从西汉建县开始,它的治所从隋朝以来直到解放前久一直设在扬州,所以江都的历史沿革与扬州密切相关。
公元前106年(汉元封五年),江都和广陵两县各划分部分地域建舆县。502年(梁朝)以后,江都县历北齐、陈、北周,时废时置。北齐、北周复立江都县时,均隶属江阳郡。581年(隋开皇初年)后,江都县属吴州;589(隋开皇九年)直属扬州;605年(隋大业元年),隶属江都郡;620年(唐武德三年)江阳县并入,江都县又划分至兖州;742年(唐天宝元年)后,江都县又先后隶属广陵郡、江都府。
公元997年(宋至道三年)分天下为十五路,江都县属淮南东路,与广陵县同属扬州府,史称“一府两县”。1357年(元至正十七年),朱元璋占领南京后,江都县先后隶属淮海府、维扬府、扬州府。公元1731年(清雍正九年),析江都以西之地为甘泉县,同受治于扬州府。
1911年底,甘泉县又并入江都县。江都县抗日发主政府成立后,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,曾三次以通扬运河为界分县:1942年9月第一次分县,通扬运河北称江都县,通扬运河南称邗东县,1943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;1945年4月两县合并称江都县;1948年11月第三次分县,河北称江都县,河南又称邗东县,1949年1月两县合并仍称江都县。建国后,江都县治所设于仙女镇,当时江都县的辖境包括现在邗江区。1956年设仙女镇以西之地为邗江县。1994年7月,江都撤县设市。
2011年11月13日,经国务院批准,正式撤市设区,称为扬州市江都区。江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,江都区的辖境,北与高邮交界,东和东南与泰州市吡邻,西与邗江区接壤,南与扬中隔江相望。
境内地势平坦,河湖交织,通扬运河横穿东西,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,地面真高1.6~9.9米,倾斜坡度小于6度,南北最长处55.75千米,东西最宽处42.76千米。总面积1 332.54平方千米(其中陆地面积占85.8%,水域面积占14.2%)。
江都区河湖交织,黄金水道长江、京杭大运河在江都交汇,世界著名的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区南郊,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,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,具有灌溉、排涝、排洪、发电、通航以及提供工业、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,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,曾先后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的参观考察。
江都区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,年平均气温14.9℃,降水量978.7毫米,四季分明,无霜期较长。
江都资源丰富,经济繁荣。地下拥有丰富的石油、天燃气;矿泉水品质好、贮量大、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。一百多万亩的耕地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,是苏北的粮仓之一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,蚕茧、棉花、银杏、无花果、猪鬃、杞柳以及各种花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,同时,20多万亩的湖河水面盛产河鳗、甲鱼、螃蟹、罗氏沼虾和邵伯菱等特种水产品。历史上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称。动物种类较多,鸟类有154种,鱼类有90余种,还有爬行、哺乳、甲壳、软体等类动物。植物约205种。
科技创新能力增强。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,实施合作项目56项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,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个,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1%。申请专利1900件,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个、省名牌产品30个、省著名商标5个。国家级优质皮鞋生产示范区通过验收,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授牌,扬州(江都)软件园获省科技厅批准。开放开发步伐加快。沿江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.2亿元,开发区建设水平在全省108家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14位。仙城工业园管委会挂牌运行,镇级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投入4.38亿元。全年实际到账外资3.98亿美元、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23亿元,分别增长20.3%、30%。实现外贸自营出口6.8亿美元、外经营业额9154万美元,分别增长27.4%、18.7%。节能减排成效显现。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25项,万元GDP能耗下降5.5%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。要素保障更加有力。全市贷款余额250亿元,新增50亿元,建成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。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,新增建设用地1950亩。全年工业用电量16.6亿千瓦时,增长18%。
全力优环境,城乡面貌明显改观。布局体系不断优化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省住建厅论证。进一步确立了主城区、重点镇、一般镇、中心村四级梯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,滨江新城管委会挂牌成立,110指挥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。基础功能不断完善。全年新建改造舜天路等城市道路5条8公里,建成交付站前馨村三期等安置区13.5万平方米。区域供水主干管网铺至各镇。江海高速、新淮江公路北延至江丁线等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,苏中江都机场、宁启铁路复线改造、江六高速等工程有序推进。完成沿运灌区节水改造五期、老通扬运河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。生态环境不断提升。全年实施城市绿化工程39个,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,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估。城管工作进一步加强,城市建成区管理实现全覆盖。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积极探索“四位一体”长效管护机制。13个镇全部建成国家生态镇,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考核。
倾力惠民生,人民生活持续改善。保障体系日益完备。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,全年实现就业9000多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2.9%。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。住房公积金扩面0.67万人,年归集额突破2亿元。新农保顺利实施。城乡低保、五保实现应保尽保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。建成保障性住房4.3万平方米。社会事业加速发展。不断优化教育布局,撤并中小学11所,高考成绩实现扬州市“六连冠”,教育现代化创建顺利接受省评估验收。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建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,272个村卫生室达省级标准。加大“十百千万种文化工程”实施力度,建成全民健身中心、室内游泳馆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扬剧艺术中心一期工程。新增数字电视10万户,创成省有线电视示范市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不断健全,计划生育率98.8%。居民生活更加殷实。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6亿元、增长10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0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1元,分别增长14.2%、13.5%。年初确定的8件实事全部完成。
2010年8月15日,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,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(市)出炉,江都区连续十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,位列全国第54位,比上届前移一位。